第六篇:论全球性通货紧缩(2)

2014-06-28 17:03 15 浏览


  近期国内对房地产是否已呈过热发生争论。某著名经济学家在上海对媒体称:“中国房地产潜在需求极大,根本谈不上过剩。”他援引美国和欧洲中产阶级的住房标准与目前中国的人均标准作比照,称至少要到中国中产阶级实现“城中有房,郊外有别墅”时,中国的房地产需求才会接近满足。这种以物质实物的绝对需求与经济学所言“有效需求”相混淆的信口开河之谈,我以为正是表明一些宗仰新自由主义的中国经济学者不懂究竟什么是经济过热,也不知何谓生产过剩的一个典型实例。所谓经济过热与否的主要表征是与投资狂热相伴的信贷高潮。而“生产过剩”是否存在,与社会中是否存在对商品实物的绝对需求,毫无关系。生产过剩的标志,是产成品的库存量及其相关增减指数。因为产成品库存的递增,会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转贷给投资商的信贷安全。其库存累积越快,意味着商品流转速度愈慢,则债务拖欠的可能性愈增,最终会导致银行坏帐的发生,导致金融流通链条的崩断,就会融发通货紧缩和经济危机。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指数,今年一至九月份,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一亿一千三百四十二点一万平方米,增长26.4%;销售面积为一亿一千一百二十九点一万平方米,增长24%。二者增速相差2.4%,滞存面积已达到213万平方米。在非市场中介的线性供求经济中,存货意味着实物储备的增加。存货不会导致经济危机。但在市场经济中,存货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货币在转化为存货的同时,已退出金融循环。在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存货愈多,意味着退出金融流通的货币愈多。通货减少了,金融危机也就发生了。通货紧缩就是这样形成的。房屋销售远低于生产,意味着商品(房屋)的库存量会不断上升。加上目前中国房屋按揭私人信贷在银行信贷比例中也已呈高速上升。这种房地产滞销形势的确蕴涵着由投资过热导致过剩的危机。一旦信用链条断裂,则房地产价格的大幅缩水以至触发金融危机,的确是可能的。因此国务院有关方面就此发出警告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也是完全必要的。
分享:
相关内容
  • 第一篇: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1)
    第一篇: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 在本文于香港发表的同日(2002年7月10日),美国世经公司宣布破产,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此后爆出一连串公司财务丑闻。2002年7月10日股市爆
  • 第一篇: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2)
    三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罩上了“新经济”的光环。十年来美国经济靠炒作“新经济”(“知识经济”)吸引外资。关于知识经济、新经济的意识形态炒作,关于新经济已彻底脱离
  • 第二篇: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1)
    第二篇: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1、去看我2001年出版《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序言,我讲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必会来一次大爆发。这次终于发生,我夫复何言? 2、这次全球
  • 第二篇: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2)
    4、由美国债务链条联锁着的全球金融,特别是欧盟债务链规模也很大,所以与美国绑得很紧的英国、荷兰银行现在朝不保夕。比较脆弱的冰岛金融已经濒临破产。危机还会向欧洲和其他地方传递。
  • 第三篇: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第三篇: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是指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恐慌。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所
相关推荐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热门内容
  • A股:一条神奇均线—20日线,老股民万次交易反复验证,极少亏钱
    ‌中国股市里永远赚钱的几种人!1,第一种,是职业股痴。他们的起步资金也许不大,但是立志将股票投资作为职业,至少是阶段性的职业。从心态上,他们属于职业选手。这个人群,由于全身心投入到炒股这个职业中,他们的专注,勤奋和专业精神,往往在经历几个牛熊转换后,都能实现财务自由。2,第二种,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是业余炒股,但是对股市有相当的经验。知
  • 操盘晨记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
    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  大消费王者归来10月13日大盘走势一览支撑位:3360点                       压力位:3400点               &
  • 首创JTB1 权证实战经典
  • 飞狐公式教程
    飞狐交易师公式教程目前大多数证券分析软件都具有指标分析和条件选股的功能,但只有用户可以自己编制算法公式的系统才是真正实用的,因为:许多软件的指标和选股功能是黑箱操作,也就是说
  • 操盘晨记2019年1月31日星期四
    市场弱势延续   交投不活跃或成节前定局1月31日走势一览支撑位:2550                           压力位:2600           
Tags标签
联系方式